您好,欢迎来到阿斯柏教育,专业留学考试培训 加入收藏    设为首页
    关于我们

    为您推荐

    联系我们
阿斯柏托福培训

电话:0755-33003336、0755-33003337 13510825637(微信同号)

地址:深圳南山区南光路水木一方大厦A座13楼

">首页>其他
其他

The Catcher in the Rye——拒绝妥协的青春

作者简介

杰罗姆·大卫·塞林格(Jerome David Salinger)1919年出生于美国纽约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家庭。早在15岁的时候,塞林格就迷上了文学创作。从1940年发表处女作开始,在十余年的时间内,他陆续在《纽约客》(The New Yorker)等文学杂志发表了20余篇短篇小说。但真正令塞林格扬名美国文坛的是他发表于1951年的长篇小说《麦田里的守望者》(The Catcher in the Rye)。这部小说一经出版,便引起了广泛的社会争议,并迅速成为美国当代文学的经典。成名后的塞林格出版了短篇小说集《九故事》(Nine Stories, 1953)、中篇小说集《弗兰尼与卓埃》(Franny and Zooey, 1961)等。从上世纪中叶开始,塞林格在乡下过起了隐居生活。尽管他依然从事写作,但自1963年后,就很少再有作品发表。2010年1月27日,塞林格这位当代美国文坛的传奇性人物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去世。

作品赏析
他是个16岁的大男孩,接近一米九的个子,消瘦的身材,褐色的头发里夹着早熟的白发,反戴着一顶红色猎手帽;他还是个高中生,嘴里却叼着香烟,出口便是脏话,脸上总带着或倦怠或愤怒的表情,挂科、逃学、打架是生活中的家常便饭。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霍尔顿·考尔菲尔德,塞林格的小说《麦田里的守望者》的主人公。

霍尔顿是个出了名的“坏孩子”。他出身于富裕家庭,父亲是律师,哥哥是好莱坞编剧。父母将他送往一所又一所昂贵的以培养精英为目的的私立中学,他的回报方式是一次又一次的不合作。小说中,他因为五门功课四门不及格被潘西中学开除,而这已经是他换过的第四所学校。被开除的霍尔顿没有体会到一丝懊悔,相反,他决定利用父母的尚不知情,提前离开学校,独自一人去纽约冒险。他在纽约游荡了两天两夜,在小旅馆招妓被人勒索,违反年龄限制在酒吧喝得烂醉。难怪小说才出版,就有教师与家长提出严正抗议,认为这样的小说无法为青少年提供模范指导,会将他们引入歧途。

然而,这部在出版早期受到家长们投诉的“坏小说”,却在其后60年的时间里,变成了美国乃至全世界读者最喜爱的图书之一。霍尔顿这个“坏孩子”似乎具有别样的魅力,吸引着读者,让他们望向他的目光充满了认同与感动。那么,霍尔顿的魅力究竟从何而来?

霍尔顿的魅力来自于他的真诚、善良与敏感。霍尔顿的行为叛逆性十足,但如果我们追问他叛逆的理由,将会发现,他叛逆,是因为他只能用叛逆来抗议这个世界对纯真与善良的背叛。霍尔顿有颗柔软的心。他同情小旅馆里遇到的穿绿衣服的妓女,从她局促的举止中读出了稚嫩与紧张。他只想和她坐在一起说说话,并不想占有她。他同情曾经的同学詹姆斯·卡斯尔,尽管他和这个瘦小的男生并无深交,但在卡斯尔受其他同学欺侮跳楼自杀后,只有他深深惦念,为之不平。霍尔顿有一双敏感的眼睛,他直觉性地捕捉着美。然而,也正是这样一双眼睛,痛苦地洞悉到这个世界是如何用尘垢遮蔽了美。霍尔顿喜欢看漂亮的女孩子,可是当他想到她们未来将会身陷无聊的婚姻,陪着庸俗的男人度过一生,就会忧伤;霍尔顿喜欢看可爱的孩子,他们单纯剔透,可是他也知道,这些无邪的孩子会渐渐地学会世故,失去天使的光芒。

霍尔顿的这双黑白分明的眼睛是他纯净灵魂的窗口。这是个卡在孩子与成人之间的少年。社会将他推上了奔向成人的跑道,他却逆转视线,无限向往地回望童年。妹妹菲比曾经说过,霍尔顿似乎对这世界有格外多的不满。其实,霍尔顿的千万种抱怨,最终都能归结于他对虚伪的厌恶。“phony”这个词是霍尔顿的口头禅,他专门用它来形容成人世界的矫饰、庸俗与自私:两个只见过一两次面的成人,寒暄时的口气仿佛是认识了数十年的老友;平日里令人尊敬的师长,面对进来听课的校长,卑躬屈膝到了可怜可憎的地步。这些仅仅是虚伪的浅层表象,更深层次的虚伪源自于人与人之间的冷漠:有多少律师,打官司时宣称是为了伸张正义,其实是为了赚取钞票;有多少老师,教学生时宣称在启迪灵魂,原是惦记着自己的升迁;有多少父母,宣称爱着孩子,却从未关心过孩子正在想些什么、需要什么。成人自以为自己的世界精彩炫目,那里有漂亮的跑车、大把的金钱、美轮美奂的住宅,霍尔顿却看破了这幻象:当世人以成功为目标,以利益为准绳时,有没有想过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?如果成长意味着抛弃同情心、领悟力,让一颗心逐渐麻木,将脸上的表情换为虚伪,那么还不如永不长大。为此,霍尔顿立志要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。他要守护着孩子们无忧无虑的天真,不让他们跌下悬崖,堕入成人的世界:“I keep picturing all these little kids playing some game in this big field of rye and all. Thousands of little kids, and nobody’s around—nobody big, I mean, except me. And I’m standing on the edge of some crazy cliff. What I have to do, I have to catch everybody if they start to go over the cliff—I mean if they’re running and they don’t look where they’re going I have to come out somewhere and catch them. That’s all I’d do all day. I’d just be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nd all. I know it’s crazy, but that’s the only thing I’d really like to be. I know it’s crazy.”然而,霍尔顿的真诚愿望被大人们理解为疯狂的异想。小说的结尾,他被父母送进了疗养院,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。

霍尔顿是个长着水晶心窍的“坏孩子”。他的存在,扣应着我们正在经历青春或者曾经走过青春的自我。站在成人世界的门槛,我们都可能有过类似于霍尔顿的困惑与迷惘:需要变世故吗?金钱与成功重要吗?有什么值得我们用纯真交换,用本可以简单的快乐交换?霍尔顿或许是不成熟的,所以他选择了愤世嫉俗,放逐于青春,拒绝与这世界妥协。在现实中,我们大多数人则已经选择或者是必将选择踏入成人世界,学习它的生存法则,经过无数的磕碰,被磨去棱角。正因如此,当我们阅读《麦田里的守望者》时,往往会体会到格外的感动。在霍尔顿·考尔菲尔德的身上,我们看到了自己少年时愤怒而倔强的澄澈。这感动中也掺杂着格外的忧伤——透过霍尔顿,年少的我们能看到与青春终将挥别的无奈;成年的我们能看到自己的苍老,而嵌在面颊上的那双蒙上了尘世云翳的眼睛,曾经是那么的黑白分明。